前言:
近年來,我國輪轂軸承行業快速增長,成為全球主要市場之一。從細分市場看,我國輪轂軸承市場中后裝市場占比較大,隨著汽車市場持續增長、高品質輪轂軸承需求增多以及輪轂軸承性能和耐用性提升,前裝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容。輪轂軸承裝配技術迭代,受益汽車行業四化趨勢,第三代成市場主流。近年來國內廠商快速崛起,產品各方面與海外差距不斷縮小,市場份額有所提升。隨著汽車消費進入存量時代,整車市場價格不斷下降,上游生產企業降本壓力不斷增大,輪轂軸承市場進一步向國內廠商傾斜。
一、我國是全球輪轂軸承主要市場之一,前裝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輪轂軸承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5-2032年)》顯示,輪轂軸承是汽車關鍵零部件,主要作用是承載重量和為輪轂的轉動提供精確引導,在汽車行駛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輪轂軸承行業快速增長,成為全球主要市場之一。
根據數據,2024年全球輪轂軸承市場規模為759.4億元,我國輪轂軸承市場規模達227.6億元,占比29.95%。預計2026年全球輪轂軸承市場規模為850億元,我國輪轂軸承市場規模達270億元,占比31.76%。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從細分市場看,我國輪轂軸承市場中后裝市場占比較大,前裝市場前景廣闊。2024年我國汽車輪轂軸承單元后裝市場規模為125.9億元,占比55.32%;單元前裝市場規模為101.7億元;占比44.68%。隨著汽車市場持續增長,尤其是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興起;汽車制造商對汽車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提高,帶動高品質輪轂軸承需求增多;以及軸承材料、潤滑技術等領域不斷創新,輪轂軸承性能和耐用性提升,我國汽車輪轂軸承單元前裝市場規模持續擴容,預計2026年將達118.6億元,占比43.93%。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輪轂軸承裝配技術迭代,第三代為現階段市場主流
轎車輪轂軸承過去多是成對使用單列圓錐滾子或球軸承。隨著技術發展,轎車開始廣泛使用轎車輪轂單元。輪轂軸承單元使用范圍和使用量日益增長,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
一代軸承結構簡單,僅包含內圈、外圈及鋼球,成本也相對較低。但由于一代軸承與轉向節和輪轂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生產線裝配時,過程較繁瑣,需要分別將軸承內圈壓裝到輪轂上,以及將軸承外圈壓裝到轉向節內,這對設備和工藝控制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安裝時的工藝誤差難以避免,導致壓裝后的軸承性能存在顯著偏差,整體性能也因此受到降低。鑒于一代軸承存在上述不足之處,其產量已逐漸減少。
二代軸承在一代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輪轂與軸承集成在一起,從而簡化了裝配過程,無需再將軸承內圈壓裝到輪轂上。但由于二代軸承仍存在性能方面的不足,目前僅有部分車廠仍堅持在后輪轂上使用二代軸承。
在集成度上,三代軸承進行了顯著改進,其內圈集成了輪轂,而外圈則集成了與轉向節相連的法蘭,使得裝配過程更為簡便,只需通過螺栓即可與轉向節連接,從而大大提高了裝配精度。此外,由于所有關鍵尺寸都在供應商處進行了精確控制,使得三代軸承性能達到最優水平。
汽車行業智能化、輕量化、共享化、網聯化趨勢下,第三代輪轂軸承迎來發展機遇,目前已成輪轂軸承市場主流,2023年占比已達42.7%。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汽車整車市場價格不斷下降,國內輪轂軸承廠商有望占據更多市場份額
我國輪轂軸承行業起步較晚,高端產品各方面性能與海外巨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來國內廠商快速崛起,目前已有少數自主品牌廠商具備大批量、規?;a輪轂軸承單元的能力,其通過完善生產加工工藝以及不斷自主創新,提高其輪轂軸承單元產品密封、重量、扭矩等方面設計及研發水平,產品素質已經和外資接近,亦深受各大主機廠的青睞。如萬向錢潮的產品已全面進入國內國際中高端主機廠配套,雙林股份、兆豐股份和雷迪克等廠商均積極推動前裝+后裝賽道雙布局。根據數據,在輪轂軸承單元市場中,萬向、雙林、兆豐、雷迪克總占比達23.5%。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我國輪轂軸承廠商市場客戶
國內廠商 | 市場客戶 |
萬向精工 | 奔馳、寶馬、大眾、福特、馬自達、一汽、上汽、廣汽、比亞迪等 |
雙林新火炬 | 大眾、日產、夫特、標志、雪鐵龍、上汽通用五菱、菲亞特、長安、吉利、東風、一汽、北汽、長城、奇瑞等 |
兆豐股份 | 長安汽車、奇瑞汽車、吉利汽車、北汽越野、北汽等國內多家主流汽車廠商 |
雷迪克 | 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東風汽車、江鈴汽車、吉利汽車以及上汽、廣汽、零跑、小鵬等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汽車消費進入存量時代,整車市場價格不斷下降,這將使輪轂軸承市場進一步向國內廠商傾斜。2023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打響價格戰,燃油車市場終端成交價由2022年的19.87萬元下降至2023年的19.64萬元,新能源車市場終端成交價由2022年的19.45萬元下降至2023年的18.79萬元。這導致車企對于整車生產制造各個環節的成本控制愈發強勢,加大了上游生產企業的降本壓力。而國內廠商憑借原材料的本地化采購以及輪轂軸承制造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具備一定的采購成本優勢,符合車企的降本要求,未來有望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zlj)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