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OPA薄膜是食品保鮮、保香的理想材料,2020年食品領域對BOPA薄膜的需求占比高達70%。隨著市場對包裝美觀度的要求不斷提高,具有啞光、朦朧美或高透明度反映內物光澤的包裝逐漸受到青睞;同時,健康飲食和少量多餐的消費趨勢也推動了易分裝、便攜的小包裝需求激增,進而擴大了BOPA薄膜的市場空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BOPA薄膜消費市場。BOPA薄膜生產工藝正不斷革新,推動行業整體走向持續發展道路。
國內BOPA 薄膜市場中中侖新材擁有技術優勢,為龍頭企業。國內廠商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產品持續升級,市場競爭力快速提升,未來隨著海外老舊產能逐漸退出,國內廠商有望逐漸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一、主要下游—食品消費升級擴大BOPA薄膜行業空間,中國已成BOPA薄膜主要消費國
BOPA薄膜,即雙向拉伸尼龍薄膜,是繼BOPP、BOPET薄膜之后的第三大包裝材料。BOPA薄膜比PE、BOPP薄膜具有更高的強度,比EVOH、PVDC薄膜具有低成本和環保方面的優勢,是食品保鮮、保香的理想材料。根據數據,2020年食品領域對BOPA薄膜的需求占比高達70%。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隨著市場對包裝美觀度的要求不斷提高,具有啞光、朦朧美或高透明度反映內物光澤的包裝逐漸受到青睞;同時,健康飲食和少量多餐的消費趨勢也推動了易分裝、便攜的小包裝需求激增,進而擴大了BOPA薄膜的市場空間。
根據數據,2016-2023年,全球 BOPA 薄膜需求量由27.13 萬噸增長至 49.4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為8.91%;我國 BOPA薄膜需求量由10.45 萬噸增長至24.6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3.01%。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BOPA薄膜消費市場。2016年我國BOPA薄膜需求量占全球總需求量的比重達38.5%,2023年我國BOPA薄膜需求量占全球總需求量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49.8%。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BOPA薄膜生產工藝和裝置不斷革新,推動行業整體走向持續發展道路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BOPA薄膜行業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5-2032)》顯示,隨著市場需求增長和要求提高,BOPA薄膜生產工藝不斷革新,從 BOPA1.0 的平膜拉伸技術到 BOPA4.0 的磁懸浮線性電機同步拉伸技術(LISIM 技術),BOPA薄膜技術的進步推動行業整體走向持續發展道路。
具體看工藝方面,尼龍薄膜材料加工工藝包括流延法、平膜法以及管膜法等。其中,平膜法分為單向拉伸及雙向拉伸工藝,與其他工藝相比較,使用雙向拉伸工藝生產的塑料薄膜強度較大,薄膜厚度的均勻性更好,且設備工藝成熟、生產效率高,適用于高端尼龍薄膜的大批量、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制造。BOPA薄膜產品升級有利于拓寬下游應用領域的適用范圍,市場前景可觀。
生產效率方面,BOPA薄膜產量主要取決于薄膜的設計厚度、機器的運轉速度以及生產裝置的寬度,在厚度、機器運轉速度及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裝置的幅寬越大,單線產能越高,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越低。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全球 BOPA 薄膜生產裝置的幅寬不斷提升,由 4.2 米提升至 7.4米,BOPA 薄膜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三、中侖新材為國內BOPA薄膜龍頭,未來海外老舊產能逐漸退出下國內企業有望迎來出海機遇
由于 BOPA 薄膜定位相對高端,具備較高技術、資金、客戶資源壁壘,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代表包括中侖新材、滄州明珠、運城塑業、佛塑科技、尤尼吉可、曉星化學和 A.J.Plast等,其中,中侖新材為龍頭企業。
從產能看,中侖新材是全球極少數同時掌握從第二代到第五代膜材工藝技術,并開創了第五代技術的企業,掌握 199 項技術專利,擁有技術優勢,產能顯著領先,2022年達9.82萬噸,截至 2027 將新增5.90萬噸;從市占率看,2023年中侖新材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 36%,處于國內功能性 BOPA 薄膜首位。
BOPA薄膜行業主要公司工藝情況
企業名稱 | 分步拉伸 | 機械同步拉伸 | 磁懸浮線性電機同步拉伸 |
滄州明珠 | √ | √ | × |
佛塑科技 | √ | √ | × |
運城塑業 | √ | × | × |
尤尼吉可 | × | √ | √ |
曉星集團 | √ | × | × |
A.J.Plast | √ | × | √ |
中侖新材 | √ | √ | √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BOPA薄膜行業主要公司產能情況(單位:萬噸)
企業名稱 | 2022 產能 | 截至 2027 新增 |
滄州明珠 | 2.85 | 7.6 |
運城塑業 | 8 | - |
佛塑科技 | 1.58,2020FY | - |
尤尼吉可 | 5.15 | - |
曉星化學 | 3.84,2020FY | - |
A.J.Plast | 3 | - |
中侖新材 | 9.82 | 5.9 |
神馬股份 | 1 | 4.5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國內BOPA薄膜生產商有望迎出海機遇。BOPA 薄膜生產線使用周期一般為 30 年左右,日本、韓國等國家最早一代BOPA 薄膜廠商的生產線由于投產較早存在設備老化問題,產品競爭力有所下降,難以滿足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各類差異化新型薄膜的研發生產;而國內廠商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產品持續升級,市場競爭力快速提升,有望逐漸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BOPA薄膜老舊產線情況
公司名稱 | BOPA 薄膜發展史及產線年齡 |
尤尼吉可(UNITIKA) | 1968 年開啟第一條 BOPA 薄膜產線,此后相繼開啟多條 BOPA 薄膜產線;1995 年起,于印度尼西亞開啟數條 BOPA 薄膜產線,其后進行進一步擴產。尤尼吉可的 BOPA 薄膜產線均具有較長歷史,主要集中在上世紀 60 年代-70 年代及 90 年代,距今已有 30-50 年歷史 |
曉星(HYOSUNG)化學 | 1966 年成立 Tongyang 尼龍有限公司,1992 年收購 1 條尼龍線,1996 年繼續開啟 1 條尼龍線,2005 年于中國嘉興投產尼龍薄膜產線。產線主要集中于上世紀 90 年代,距今已有近 30 年歷史 |
韓國科隆工業(Kolon) | 1991 年于韓國金泉市設立第一條尼龍薄膜產線,1994 年擴張原有尼龍產線,1998 年于印度尼西亞繼續擴建尼龍薄膜產線??坡」I的尼龍薄膜產線開啟時間主要集中在上世紀 90 年代,距今已具有 30 年歷史 |
日本出光(IdemitsuUnitech) | 1984 年設立第一條吹膜法尼龍薄膜產線,2011 年與 kohjin(興人)合資尼龍薄膜產線投產。首條產線已有近 40 年歷史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zlj)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