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研究與未來投資分析報告(2025-2032)》顯示,養老機器人是指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設計,用于養老場景的智能設備。養老機器人通過提供全天候陪護,避免人力交接帶來的照護盲區,能顯著提升老年人群的照護效率。其精準健康監測功能,對老年人健康狀態早預警、早干預,能幫助用戶建立個性化健康管理檔案。其通信支持功能使得養老機器人不僅是獨立設備,還可與智能家居和醫療系統聯動,打造智能康養生態圈,推動“機構養老”向“居家+社區+智能”養老模式轉型。
一、人口老齡化催生出巨大需求,我國養老機器人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養老機器人下游應用行業主要是養老服務領域。國際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重作為衡量人口老齡化的標準,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越高。其中,中度老齡化是指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全國人口的2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2億人,占15.6%。按照聯合國有關老齡化的劃分標準,我國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深化,"銀發社會"漸成常態,養老問題已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與此同時,養老護理人員供需矛盾也在日益突出。有相關資料,目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已達550萬。其中,能照顧失能老人的專業護工則更為匱乏。而養老機器人的出現,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新解法,其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監測、情感陪伴等多方面的服務,減輕老年人的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老年群體呈現出失能化、多病化和空巢化三大典型特征,催生出了巨大的護理、康復以及陪伴機器人需求,給養老機器人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隨著銀發人群日漸龐大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養老機器人逐漸走進全國很多社區、養老院、家庭,成為給老人送餐送藥、輔助行走、健康監測、情感陪伴的好幫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二、政策頻出,多維度推進我國養老機器人普及發展
基于社會老齡化和國家安全戰略考量,進入2021年以來,黨和國家密集出臺多項養老機器人頂層政策文件,彰顯對老齡化工作的高度重視。鑒于我國將發展為全球最大養老市場,國家從行業推動、技術創新、標準指定等多維度推進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推動養老機器人加速普及。2025年6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為期三年的智能養老機器人應用試點計劃。根據通知要求,居家養老服務機器人產品需完成不少于200戶家庭應用驗證,部署不少于200臺套設備。在社區和機構場景,則需覆蓋20個以上社區或養老機構,部署量同樣不低于20臺套。試點期為2025年至2027年,將圍繞失能失智照護、情感陪護、健康促進、智慧環境、日常生活輔助等五大應用場景展開。此次試點是推動“機器人+養老”深度融合的關鍵一步,也是國家打出的養老機器人政策組合拳的一環。
我國養老機器人行業相關政策
時間 | 相關部門 | 政策文件 | 主要內容 |
2021年3月 | 中共中央、國務院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 首次提出銀發經濟概念,指出“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業態”。 |
2021 年 10 月 | 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 | 《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 年)》 | 鼓勵發展能為養老護理員減負賦能、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搬運機器人等智能看護產品。 |
2022 年 2 月 | 國務院 |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 | 針對老年人康復訓練、行為輔助、健康理療和安全監護等需求,加大智能假肢、機器人等產品應用力度。 |
2023 年 1 月 |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 | 《“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 | 研究制定機器人助老助殘技術應用標準規范,推動機器人融入養老服務不同場景和關鍵領域,提升養老服務智慧化水平。 |
2024 年 1 月 |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 | 《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 突破機器人高轉矩密度伺服電機、高動態運動規劃與控制、仿生感知與認知、智能靈巧手、電子皮膚等核心技術,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家庭服務、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產品的研制及應用。 |
2024 年 1 月 | 國務院辦公廳 | 《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 | 發展健康管理類、養老監護類、心理慰藉類智能產品,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防走失終端等智能設備。 |
2024 年 8 月 | 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 | 《關于組織開展 2024 年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 | 促進典型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推廣應用,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
2024 年 12 月 | 中共中央、國務院 | 《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 | 研究設立養老服務相關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點推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技術產品研發應用。 |
2025 年 2 月 |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 《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IEC63310) | 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為產品設計、測試提供基準,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 |
2025年6月 | 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 | 《關于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 | 要求,居家養老服務機器人產品需完成不少于200戶家庭應用驗證,部署不少于200臺套設備。在社區和機構場景,則需覆蓋20個以上社區或養老機構,部署量同樣不低于20臺套。試點期為2025年至2027年,將圍繞失能失智照護、情感陪護、健康促進、智慧環境、日常生活輔助等五大應用場景展開。 |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三、我國養老機器人行業技術漸成熟,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183億元
當前我國養老機器人行業伺服等相關技術逐漸走向成熟,而這也加速其市場應用的落地,使得市場迎來快速增長期。數據顯示,2020-2023年我國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從38億元增長到 66 億元,實現近一倍的增長,期間 CAGR 高達 20.2%。這一顯著增長態勢主要得益于兩大驅動因素:一方面是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帶來的剛性需求釋放,另一方面是機器人技術在感知、交互、運動控制等關鍵領域的持續突破。展望未來,在"十四五"規劃政策支持和銀發經濟持續升溫的雙重推動下,預計 2025-2030 年間我國養老機器人市場將保持 15%的穩健復合增長率,到 2030 年市場規模有望超 180億元,達到183億元。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感器、伺服電機、AI芯片、減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成熟,養老機器人在智能照護領域正從“功能實現”向“體驗優化”轉型。
四、康復機器人占比60%,是當前我國養老機器人中主要產品
養老機器人按功能和應用場景,可分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其中康復型機器人主要針對半失能老人,輔助老人恢復行動能力;護理型機器人一般針對失能老人,主要為老人提供日常照護服務;陪伴型機器人則主要作用于情感交流。
目前在我國養老機器人中,康復機器人占據主導,市場份額在60%左右;其次為護理機器人占比34%左右。而陪伴機器人占比則相對較小,只有6%左右。由此計算,2024年我國康復機器人市場規模約47.4億元,護理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6.9億元,陪伴機器人市場規模約4.7億元。預計未來,隨著養老機器人價格和成本的經濟性趨勢,護理機器人有望在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場景中大規模普及,成為養老機器人市場的主力軍。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五、養老機器人距離大批量商用時代還有很大的距離,目前發展仍面臨多重門檻
雖然近年我國養老機器人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距離大批量商用時代還有很大的距離,目前發展仍面臨多重門檻。
一是技術成熟度較低,交互能力有待提升。首先,養老機器人的人機交互準確率尚待提升。目前,養老機器人的語音識別準確率、情緒識別、語言生成等技術在老年群體中仍有局限,易受方言、語速、情緒變化等因素影響。其次,養老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精度有待提升。養老機器人在執行如喂飯、給老人翻身、攙扶等精細化操作的時候高精度柔性控制與安全保障有待持續優化,存在誤操作風險。另外,當前機器人的多模態環境感知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模態感知的融合能力不足,無法全面理解老人需求和環境變化。
二是研發成本居高不下,普惠推廣難度高。養老機器人目前還是一個“奢侈品”,只有把價格“打下來”,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變現”。據了解,一臺人形機器人需搭載30個以上伺服電機,僅硬件成本就超5萬元。目前,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售價為9.9萬元;H1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則為65萬元。另外,國內機器人企業年產量普遍低于1000臺,難以通過量產攤薄研發成本。根據分析,AI養老產業化生產能力不足,是新產品和服務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是高質量養老數據集仍是“稀缺品”。養老機器人不僅需要采集醫療機構臨床數據,還需要長期收集老年人的行為數據,而數據收集和標注往往面臨高昂的成本。同時多家企業均表示,核心零部件,如精密舵機、高精度傳感器等仍依賴進口,研發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標準體系滯后,存在一定隱私安全風險。國內缺乏統一的養老機器人功能分級、安全認證標準,導致產品良莠不齊。在安全性方面,機器人因技術故障導致誤操作,可能對老年人造成身體傷害。隱私保護方面,健康監測和數據管理功能存在個人敏感信息泄露風險。倫理層面,過度依賴“智能陪伴”可能削弱人際互動,導致老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加劇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引發“技術取代親情”的爭議。
五是市場認知不足,消費觀念有待培育。有相關調研顯示,63%的子女不知道養老機器人有情感陪護功能,78%的老人沒聽說過外骨骼助行器。
總體來看,在我國養老機器人社會落地過程中,仍需打通“技術-產品-服務”閉環,打破“技術關”與市場“認知關”。(WW)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