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逐年提升
水環境在我國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中占重要地位。近期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到“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以及“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等內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對水資源的利用,進而產生大量的廢水污水,并伴隨著待解決的水污染問題。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污水來源及特點
分類 | 來源 | 成分特點 | 排放特點 |
生活污水 | 日常居民生活 | 污染以有機物為主 | 排放量大,較為集中 |
工業污水 | 各類工業行為 | 可能含化工原材料、產品、副產物等復雜成分 | 排放量大、范圍廣,種類繁多,污染物濃度波動范圍大;毒性強、危害大,凈化恢復難度大 |
農業污水 | 農田灌溉、畜牧業養殖、食品生產加工等 | 有機物豐富,可能含有化學物質以及農藥等 | 分散面積廣,集中困難,處理難度大 |
面源污水 | 降水沖刷物體表面下通過徑流過程產生 | 含土壤泥沙顆粒,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等有害物質,秸稈農膜等固體廢棄物,各種大氣顆粒物沉降等復雜成分 | 分散面積廣,排放不固定,監控與集中處理困難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常見的污水污染源包括有:固體懸浮物、病原體污染物、耗氧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植物營養物質(過量氮磷鉀等)、致癌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過量的污染會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以及周邊居民都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甚至危害。而常用的污水處理手段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化法和生物法等。
常用的污水處理手段分類
分類 | 方法 | 優點 | 缺點 |
物理法 | 沉降、過濾、氣浮、離心等 | 設備簡單,成本低,能有效去除大部分固體漂浮物等 | 對極微小顆粒雜質或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等效果不佳 |
化學法 | 化學沉淀、酸堿中和、氧化還原等 | 應用面廣,可有效解決多種水質指標問題 | 大多需投入化學試劑,部分情況下需要改造處理設施,投入成本高;可能造成新的污染物留存 |
物化法 | 萃取、吸附、離子交換、膜透析等 | 有效分離(難以通過生物降解的)無機及有機雜質,并能回收有用組分 | 投入成本高,一般需要預處理,剩余殘渣需處理以避免二次污染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提升以及對于城鄉環境水平的重視加深,對水資源的利用以及產生的污水也與日俱增。近五年全國污水排放量持續上升,到2023年已達660.49億立方米,預計2024年超過683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隨著污水排放量的持續上升,與此相對應的,全國污水處理廠數量及處理能力也在近五年持續增加,到2023年全國納入統計的共2967座污水處理廠,預計2024年污水處理廠約3043座左右。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截至2023年末,全國城市排水管道長度95.25萬公里,同比增長4.27%;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3.63%,比上年增加3.57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而全國污水處理總量也同樣隨著持續上升,到2023年達651.87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2.27億立方米/日,同比增長4.84%;污水處理率98.69%,比上年增加0.58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不同場景污水處理能力存在著較大差異
與城市、縣城和鄉鎮的發展情況差異相對應的,對于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以及污水處理能力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由于鄉鎮分布較為分散,需要進行分散治理,以鄉鎮、甚至行政村為單位構建污水處理單元設施進行污水治理,但受限于地理位置與當地人文環境等各方面條件,部分設施僅能設計為處理能力較低的小面積類型,部分設施建設質量難以保障,使其處理能力未能達到預期,以及長效運行機制難以保障等,因此造成鄉鎮所屬擁有較多的污水處理設施,卻不具備較高的污水處理能力以及污水處理率。反觀城市區域,一方面受發展集中、城市規劃合理等因素影響,能規劃大空間用以設計、建設較為完善和能力較強的大型污水處理設施,并通過排水管道等收集匯總城市生活、生產污水便于進行統一處理;另一方面管理、運營及監督等體系較為完善,也能保障長效運行與高效運行,因此城市地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及污水處理率都遠高于鄉鎮地區。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3、政策助力污水處理市場有望量價齊升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5-2032年)》顯示,隨著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發展進程的推進,人們對于生活環境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其中針對城市、縣城、鄉鎮等地區面臨不同來源及類型的水污染問題,國務院及多個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制定多項方案及意見,分類、分梯次推進從農村到城鎮的污水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確保各地區人民的用水安全與用水放心,更確保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打好“碧水保衛戰”。
近期發布的與污水治理領域相關政策
文件名稱 | 發布時間 | 發布部門 | 內容 |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 | 2022/1/25 |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鄉村振興局 | 到2025年,農村環境整治水平顯著提升,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 |
《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 2022/2/9 |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 | 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標包括:在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領域,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新建、改建和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于1500萬立方米/日,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25%,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 |
《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 | 2022/6/30 | 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 | 到2025年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重點用水行業水效進一步提升,鋼鐵行業噸鋼取水量、造紙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5%,紡織、食品、有色金屬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5%。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左右。 |
《關于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方案》 | 2023/1/18 |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 | 到2025年,建制鎮建成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明顯提升。合理規劃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布局、工藝、規模和服務范圍;積極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完善鎮區污水收集管網。 |
《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 | 2023/5/25 | 國務院 | 到2025年,建設一批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國家骨干網建設加快推進,省市縣水網有序實施,著力補齊水資源配置、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生態保護、水網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環節,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網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
《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 | 2023/6/22 |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 到2025年,全國非常規水源利用量超過170億立方米;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黃河流域中下游力爭達到30%,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能力持續增強,形成先進適用成熟的再生水配置利用模式,全社會對非常規水源接受程度明顯提高。 |
《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 | 2023/12/26 |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 | 以污水減量化、分類就地處理、循環利用為導向,健全治理機制,明確重點區域,因地制宜實施治理管控,強化建設運維管理,走出一條新時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機制;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類整改等。 |
《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 | 2024/1/10 |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 | 協同推進污水處理全過程污染物削減與溫室氣體減排,開展源頭節水增效、處理過程節能降碳、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全面提高污水處理綜合效能,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美麗中國建設;到2025年,污水處理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積極進展,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續提升。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建成100座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 |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 | 2024/1/11 | 國務院 | 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深入推進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優化調整水功能區劃及管理制度;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建設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因地制宜開展內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并形成長效機制。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近年來,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下,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越來越多,同時污水處理能力也隨著“綠色生態文明”的指引而在不斷增加以貼近需求,截至2023年城市地區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8.69%。目前對于城市地區的市場增量已經逐步放緩,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對于農村鄉鎮生活環境的越發重視,建制鎮、鄉村等地區仍有市場空間待開發,污水處理率也遠低于城市地區,建制鎮地區為64.86%,而鄉村地區則僅有28.29%,離《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制定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仍有較大差距。未來有望逐步把市場下沉至建制鎮、鄉村等地區,開發更為適宜當地環境與規模的污水處理項目,為相關企業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早期的污水處理服務費用大部分是根據相關特許經營權協議約定向政府部門收取,存在著價格偏低、調價難度大等問題,缺乏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同時污水處理成本即污水處理服務費用高出政府征收水費中的污水處理費部分,需由政府財政補貼,對地方政府財政也造成了壓力。國家相關部門對此早在2015年就出臺政策指引保證污水處理設施與企業的合理盈利,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污水環境的變化,在確保合理盈利的基礎上,鼓勵建立起“按效付費”機制。未來有望逐步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以此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以及改善污水處理相關企業業績。
污水處理費標準相關政策
文件名稱 | 發布時間 | 發布部門 | 內容 |
《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 | 2015/1/21 |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 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應按照“污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綜合考慮本地區水污染防治形勢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和調整。收費標準要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設施的運營成本并合理盈利。 |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 | 021/6/10 |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 | 各地要按照覆蓋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和污泥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則,合理制定污水處理費標準,并根據當地水污染防治目標要求,考慮污水排放標準提升和污泥處置等成本合理增加因素動態調整。鼓勵建立運營服務費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掛鉤、按效付費機制。 |
《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 | 2024/1/10 |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 推動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出水水質、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zppeng)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