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車為軸承鋼下游第一大應用領域,但風電市場快速發展帶來新增量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軸承鋼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5-2032年)》顯示,軸承鋼是用于制造滾動軸承的滾動體和內外套圈的鋼,具有高而均勻的硬度及耐磨性,以及高的彈性極限,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工、冶金、工程機械、風電、海洋工程、農用機械、航空航天、紡織機械、通用機械等多個領域。其中,汽車是我國軸承鋼下游第一大應用領域,2022年占比約45%;其次為電工和冶金,合計占比26%。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市場,產量、銷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為軸承鋼行業提供了強勁需求支撐。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不斷上升,2025年上半年雙雙突破1500萬輛,分別為1562.1萬輛和1565.3萬輛,相較2024年上半年分別分別增長12.5%和11.4%。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觀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風電行業作為軸承鋼的重要新興應用領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為軸承鋼行業持續創造新增量。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52068萬千瓦,較2020年實現翻倍增長(28153萬千瓦)。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觀研天下整理
2.我國軸承鋼產量上升,以高碳鉻軸承鋼為主
近年來,我國軸承鋼行業在汽車、電工、冶金、風電等下游產業拉動下總體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從產量數據來看,軸承鋼粗鋼產量從2020年的397.36萬噸增至2023年的462.80萬噸,2024年1-11月已達462.46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長9.19%;同期軸承鋼材產量由349.41萬噸增至417.8萬噸,2024年前11個月達405.4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長5.99%,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數據來源:特鋼協、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特鋼協、觀研天下整理
根據工作環境與性能需求,我國軸承鋼主要分為高碳鉻軸承鋼、滲碳軸承鋼、不銹軸承鋼、高溫軸承鋼等。其中,高碳鉻軸承鋼憑借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在國內軸承鋼產量中占據主導地位,應用領域也最為廣泛。
我國軸承鋼分類及應用情況
分類 | 代表牌號 | 性能 | 應用情況 |
高碳鉻軸承鋼 | GCr15、GCr15SiMn等 | 綜合性能優異,球化退火后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和回火后硬度高,耐磨性能和接觸疲勞強度高。 | 應用最廣泛,主要用于汽車、工程機械、內燃機制造、電機車、機床、拖拉機、軋鋼設備、鉆探機械等傳動軸上的滾柱及軸套。 |
滲碳軸承鋼 | G20CrMo、G20CrNiMo等 | 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可承受強烈的沖擊載荷 | 主要應用于鐵路機車及風電等行業。 |
不銹軸承鋼 | 9Cr18,、9Cr18Mo等 | 具有優異的耐腐蝕、防銹能力。 | 主要用于制造在腐蝕介質條件下工作要求耐腐蝕性高的軸承零件,如海洋船舶、石油、化工機械中的軸承等。 |
高溫軸承鋼 | Cr14Mo4、W18Cr4V等 | 耐高溫,在高溫下能保持較高的硬度和抗疲勞強度。 | 用于制造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的軸承零件,如制造航空、航天工業噴氣發動機,燃汽輪機和宇航飛行器等高溫下工作的軸承。 |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3.軸承鋼行業呈現出明顯的集中化特征,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競爭格局
作為鋼鐵生產中要求最嚴格的鋼種,軸承鋼素有“鋼中之王”的稱號,其生產工藝具有突出的技術壁壘,形成了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新進入企業數量有限。從市場格局來看,我國軸承鋼行業呈現出明顯的集中化特征,2024年1-11月行業CR3集中度達到66%,較2020年水平提升了4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特鋼協、觀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國軸承鋼市場已形成層次分明的“一超多強”競爭格局。其中,行業龍頭中信特鋼(含興澄特鋼、大冶特鋼、青島特鋼)憑借領先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規?;a優勢,2024年1-11月以43%的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較排名第二的巨能特鋼(12%)高出31個百分點,展現出絕對領先優勢。處于第二梯隊的巨能、濟源鋼鐵、建龍北滿和南鋼等企業構成“多強”陣營,市場占有率均在13%以下,彼此差距有限,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數據來源:特鋼協、觀研天下整理
4.軸承鋼行業正加速向高端化轉型
當前,我國風電主軸軸承、圓錐滾子軸承等高端軸承產品仍主要依賴進口。但隨著國內軸承企業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高端軸承進口替代進程顯著提速,這為國產高端軸承鋼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此背景下,我國軸承鋼行業正加速向高端化轉型,頭部企業紛紛加大布局力度。其中,中信特鋼著重研發大型風電、高鐵、航空航天、3D 打印、機器人等領域用軸承鋼、齒輪鋼等高端產品;新鋼正加速推進產能升級,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冷鐓鋼、高端軸承鋼等產線提質擴產,目標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至35%。中長期來看,隨著軸承行業進口替代深入推進,軸承鋼產業將形成“軸承產品替代進口-拉動高端軸承鋼需求-促進材料技術升級”的良性循環機制,這一正向反饋將顯著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WJ)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