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國氫能消費市場龐大刺激制氫端發展,國內氫氣產量保持增長。從地區發展情況看,我國氫氣生產主要集中在傳統重工業區,其中山東、內蒙古、陜西、寧夏、山西氫氣產量排名全國前五。從生產方式看,化石能源制氫(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為我國當前主流制氫方式,但在減碳背景下,電解水制氫等綠色制氫方法占比將逐漸提升。
我國制氫行業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國家能源集團、中石化等央企主導基礎設施布局,明陽智能、隆基綠能等民企加速發展綠氫技術。在環保要求下,民營企業有望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一、我國氫能消費量增多,刺激氫氣產量增長
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制氫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5-2032)》顯示,氫能具有清潔無碳、綠色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等特點, 在加快能源綠色轉型背景下,2022年我國氫能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已超50%。我國氫能消費市場龐大刺激制氫端發展。根據數據,2020-2024年我國氫氣產量由2500萬噸增長至3650萬噸,預計2025年我國氫氣產量將達3750萬噸。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從地區發展情況看,我國氫氣生產主要集中在傳統重工業區,其中山東、內蒙古、陜西、寧夏、山西氫氣產量排名全國前五,分別占比12%、10%、8%、8%、7%,總占比達45%。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當前我國主流制氫方式為化石能源制氫,減碳背景下電解水制氫等綠色制氫方法占比將逐漸提升
氫氣主要生產方式包括化石能源制氫(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工業副產氫和電解水制氫等,其中化石能源制氫(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為我國當前主流制氫方式,2024年占比77%;而電解水制氫等綠色制氫方法由于成本較高占比極小,2024年僅為1%。
煤氣化制氫占比超50%,其通過將煤與氧氣和水蒸氣在高溫高壓下反應,產生一氧化碳和氫氣,此過程可通過化學反應將煤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氫氣。天然氣制氫主要通過高溫將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與水蒸氣反應,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是目前商業化應用最為廣泛的制氫方法,占比21%。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煤氣化制氫雖然具有較高的氫氣產量,但其能源效率相對較低,且碳排放問題仍需解決。天然氣制氫成本較低,技術成熟,且能夠利用現有的天然氣基礎設施,但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減碳背景下,電解水制氫等綠色制氫方法占比將逐漸提升。
氫氣主要生產方式對比
生產方式 | 優勢 | 劣勢 |
煤氣化制氫 | 具有較高的氫氣產量 | 能源效率相對較低,且碳排放問題仍需解決 |
天然氣制氫 | 成本較低,技術成熟,且能夠利用現有的天然氣基礎設施 |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
電解水制氫 | 綠色低碳 | 成本較高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根據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國各地累計規劃建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超600個,其中已建成項目超90個,在建項目超80個。全國已建成電解水制氫項目產能約12.5萬噸/年,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分別占比45%和44%。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我國制氫行業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民營企業有望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我國制氫行業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國家能源集團、中石化等央企主導基礎設施布局,明陽智能、隆基綠能等民企加速發展綠氫技術。在環保要求下,民營企業有望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我國制氫行業主要企業
企業名稱 | 制氫方式 | 布局情況 |
中國石化 | 化石燃料制氫(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 | 擁有多個制氫裝置,年產量在兩百萬到三百萬噸之間,并積極向氫能產業鏈下游拓展 |
國家能源集團 | 化石燃料制氫(煤化工等) | 年產氫量超過四百萬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制氫企業之一,并積極布局氫能產業鏈的其他環節 |
華昌化工 | 工業副產氫 | 利用氯堿工業副產氫,年產氫量較大,并積極拓展氫能應用領域 |
東華能源 | 化石燃料制氫與工業副產氫結合 | 利用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等技術產生氫氣,并積極向下游氫燃料電池等領域拓展 |
鴻達興業 | 工業副產氫 | 擁有完整的氫能產業鏈布局,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站建設等 |
寶豐能源 | 綠氫(電解水制氫) | 投資建設了多個電解水制氫項目,并積極推動綠氫在化工等領域的應用研究院 |
陽光電源 | 綠氫(電解水制氫) | 在電解水制氫領域擁有領先技術,積極參與氫能產業鏈的建設 |
隆基綠能 | 綠氫(電解水制氫) | 作為光伏行業的領軍企業,積極布局氫能產業,推動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發展 |
潞安化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 綠氫(電解水制氫) | 開發出堿性水電解槽等綠氫裝備,并積極推動綠氫能源全鏈條聯動發展 |
廣東廣晟氫能有限公司 | 綠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與固體燃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結合) | 致力于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發展,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輕型商用車等產品的市場化應用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zlj)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