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植物提取物上游連接種植業,對原產地要求較高。而我國地域廣闊、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植物提取工業的天然優勢,目前國內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植提品種已超過300 種。2018年國家發改委將植物提取物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植物提取物相關政策持續出臺,植物提取物發展前景廣闊。在全球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植物提取物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3 年全球植物提取市場規模達59.4 億美元。國內植物提取物行業受益于中醫藥文化熏陶影響,發展基礎良好。我國已成為全球植物提取物主要市場,2023年市場規模達38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為63%。在前沿技術迭代的保障和對外貿易的帶動下,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提升,已居世界第一位。美國、日本、印度、西班牙、韓國等地對植物提取物需求量較大,為我國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目的地,五地出口額總占比為50%左右。我國植物提取物行業呈現梯隊化競爭格局,其中頭部企業如萊茵生物、晨光生物、康恩貝處于市場領先位置。隨著疫情后中小企業持續出清以及頭部企業有望進一步鞏固優勢,國內植物提取物行業強者恒強趨勢明顯。
一、我國具備發展植物提取物天然優勢,政策支持下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植物提取物行業發展深度研究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4-2031年)》顯示,植物提取物是指以天然植物為原料,經過提取、分離過程,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而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所形成的產品。
植物提取物上游連接種植業,具有周期性、區域性和季節性特征,且同類植物不同產地、不同批次、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盡相同,對原產地要求較高。而我國地域廣闊、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植物提取工業的天然優勢。目前國內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植提品種已超過300 種,相關企業超過 2000 家。2018 年國家發改委將植物提取物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植物提取物行業相關政策持續出臺,植物提取物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植物提取物行業相關政策
時間 | 政策 | 發布部門 | 主要內容 |
2023.02 | 《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 | 國務院 | 開展中藥品質智能辨識與控制工程化技術裝備研究,研發推廣中藥材生產與品質保障、中藥飲片智能炮制控制與調劑工程化、中成藥制造核心工藝數字化與智能控制等技術裝備。開展中醫藥技術裝備共性標準等可度量技術規范體系建設和應用轉化,研發中醫現代“銅人”,開展中醫藥技術裝備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示范。 |
2023.01 | 《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科學監管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 | 國家藥監局 | 分類完善中藥化學對照品、對照藥材和對照提取物等中藥標準物質的研制和標定技術要求。 |
2022.04 |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 | 國務院 | 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快古代經典名方制劑研發。加強中藥質量保障,建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監測體系,可追溯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和全科醫生、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機制。 |
2022.03 |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 國務院 | 健全中藥材種植養殖、倉儲、物流、初加工規范標準體系。鼓勵中藥材產業化、商品化和適度規?;l展,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鼓勵創建以中藥材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以中藥材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強鎮。制定實施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繼續推進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建設,探索將具有獨特炮制方法的中藥飲片納入中藥品種保護范圍。加強中藥材第三方質量檢測平臺建設。 |
2021.11 | 《推動原料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 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 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生產過程。推動骨干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圍繞包括植提原料藥等生產關鍵共性技術,支持發展一批外部性較強的公共服務平臺。 |
2021.12 | 《"十四五"國家藥品安全及促進高質量發展規劃》 | 國家藥監局 | 建立 6000種化妝品原料已使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制修訂化妝品標準150項,重點加強風險較高產品和原料技術標準等的研究制定。整合現行化妝品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制訂新原料安全評價技術指南,形成統一的化妝品國家標準體系。 |
2021.03 | 《"十三五"國家藥品安全》 | 國務院 | 實施標準提高行動計劃,研制中藥民族藥和天然藥物標準物質,包括化學對照品200種、對照藥材150、種對照提取物100種研制藥用輔料和藥包材標準物質,包括藥用輔料對照品150種藥包材對照物質10種。 |
2019.10 |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國務院 | 強化中藥材道地產區環境保護,修訂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嚴格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使用管理,分區域、分品種完善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限量標準。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辦法。規劃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引導資源要素向道地產區匯集,推進規?;?、規范化種植。探索制定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激勵政策。倡導中醫藥企業自建或以訂單形式聯建穩定的中藥材生產基地,評定一批國家、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和生態種植基地。健全中藥材第三方質量檢測體系。 |
2017.07 | 《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 | 國務院 |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加快研究制定基于我國人群資料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改變依賴國外人群研究結果的現狀,優先研究鐵、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加強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科研機構建設,以國家級和省級營養專業機構為基礎,建立3-5個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和20一30個省部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二、我國已成為全球植物提取物主要市場,市占率超60%
植物提取物是重要的天然產品,其應用涵蓋醫藥、保健品、食品飲料、調味品、膳食補充劑、化妝品及飼料添加劑等多個領域。
上世紀 90 年代,國際“回歸自然”潮流興起,美國在1994 年確立植物提取物作為膳食補充劑原料的法律地位,打開植物提取物產品應用空間。2000年以來,隨著BSM公司紫杉醇專利的到期,美國FDA陸續同意其它廠家亦可生產紫杉醇制劑,從而刺激了紫杉醇需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治療甲型H1N1流感最有效的藥物為磷酸奧司他韋,其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植物提取物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在全球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植物提取物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3 年全球植物提取市場規模達59.4 億美元。國內市場方面,受中醫藥文化熏陶影響,國內消費者對植物提取物接受程度較高,植物提取物行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我國植物提取行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已成為大健康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植物提取物主要市場,2023年市場規模達38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為63%。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前沿技術保障下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提升,美國為最大出口目的地
隨著植物提取物漸漸受到醫藥界、食品界的關注,我國開始開發高效的植物提取物分離方法,對徹底改變我國天然產物開發層次低,生產方式粗放,技術落后有著重要作用。
植物提取關鍵技術分析
技術 | 原理 |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 | 在超臨界狀態下,將超臨界二氧化碳與待分離的物質接觸,使其有選擇性地把極性大小、沸點高低和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來。 |
微波萃取技術 | 利用不同組分吸收微波能力的差異,使基體物質的某些區域或萃取體系中的某些組分被選擇性加熱,從而使得被萃取物質從基體或體系中分離,進入到介電常數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對較差的萃取劑中,并達到較高的產率。在微波萃取過程中,溶劑的極性對萃取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
超聲波提取技術 | 超聲波提取技術是利用超聲波產生的強烈的空化效應、機械振動、高的加速度、乳化、擴散、擊碎和攪拌作用,增大物質分子運動頻率和速度,增加溶劑穿透力,從而加速藥物有效成分進人溶劑,促進提取的進行。 |
生物酶解技術提取 | 天然植物的細胞壁由纖維素構成,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被包裹在細胞壁內。酶法就是利用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等(主要是纖維素酶),破壞植物的細胞壁,以利于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的一種方法。酶反應可以較溫和地將植物組織分解,從而大幅度提高其提取效率。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在前沿技術迭代的保障和對外貿易帶動下,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從上世紀 90 年代 5000 萬美元發展到如今超30億美元,已成為全球植物提取供應第一大國。根據數據,2023年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為 32.59 億美元,占全球的比重超20%,居世界第一。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美國、日本、印度、西班牙、韓國等地對植物提取物需求量較大,為我國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目的地。根據數據,2023年美國、日本、印度、西班牙、韓國五地植物提取物出口額占比50%左右,其中美國占比最大,約為25%。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四、我國植物提取物市場競爭呈現梯隊化格局,行業強者恒強趨勢明顯
我國植物提取物行業呈現梯隊化競爭格局,其中頭部企業如萊茵生物、晨光生物、康恩貝基于自身業務縱向布局,處于市場領先位置。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植物提取物行業強者恒強趨勢明顯。一方面,我國植物提取物企業數量自 2011 年的 305 家增加至 2019 年的 2022 家,疫情后中小企業持續出清,2021 年企業數量下降至 376 家,市場趨向集中;另一方面,頭部企業在技術及市場份額上具備優勢,且其供應鏈整合以及細分市場精準布局能力突出,未來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和技術突破,頭部企業有望進一步鞏固優勢,市場將不斷向頭部企業傾斜。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zlj)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